首页 > 领区概况 > 概况

来源:驻克赖斯特彻奇总领事馆经贸之窗 类型:原创 分类:其它

2025-09-05 06:28

南岛主要城市简介

南岛主要城市简介

(一)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

         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又称基督城)位于新西兰南岛东海岸,地处广阔的坎特伯雷平原(Canterbury Plains),西依南阿尔卑斯山(Southern Alps),东濒太平洋,是坎特伯雷大区首府和南岛最大城市。全市面积约1,4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1万人(2024年6月Christchurch City Council 数据),其中欧洲裔占75.9%,毛利人11.2%,亚裔17.1%,为新西兰第二大城市。气候属温带海洋性,四季分明。基督城因其浓厚的英伦文化氛围以及遍布全城的公园、花园和林荫大道,而享有“花园城市”的美誉。

         作为坎特伯雷地区的行政、经济与文化中心,克市是坎特伯雷区议会(Canterbury Regional Council)和基督城市议会(Christchurch City Council)的所在地,在新西兰的国家政治、区域发展及南岛治理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督城国际机场是新西兰第二大国际门户,利特尔顿港则是南岛主要深水港。完善的公路与铁路网络连接全岛主要城镇,使其成为南岛的交通枢纽。基督城同时也是新西兰通往南极的重要门户城市。毗邻国际机场的国际南极中心(International Antarctic Centre)自1990年启用以来,不仅是公众科普与教育的场所,更是南极科考的集结和后勤支持枢纽。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国的南极研究项目均以基督城为主要后勤基地,科研人员和物资通过这里往返南极,支持罗斯海区域的国际科研合作。

         坎特伯雷平原是新西兰最重要的农业与畜牧业中心之一,乳制品、羊毛和肉类是主要产出,食品加工业亦十分发达。与此同时,克市已发展成为南岛领先的科技企业聚集地,汇集了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软件、硬件和电子公司,如Jade Software、Tait Communications 和SLI Systems 等,同时惠普(HP)、Allied Telesis 和Sungard等跨国企业也在此设有分支机构。

         旅游业是该市另一大支柱产业,克市长期被视为南岛旅游的门户,其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仅次于奥克兰。教育和建筑业亦是本地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克市正重点发展多个具有全球增长潜力的产业领域,包括航空与未来交通(Aerospace & Future Transport)、食品纤维与农业科技(Food, Fibre & Agritech)、健康科技与韧性社区(Health Tech & Resilient Communities)、高科技服务(High-Tech Services)以及清洁技术(Cleantech),为坎特伯雷地区带来新的经济机遇。

        克市高等教育和科研基础雄厚。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历史悠久,在工程、商学等学科领域实力突出;林肯大学(Lincoln University)则是全国领先的农牧业研究与教育中心。

克市与中国的交流历史悠久。在著名的中国国际友人、出生于坎特伯雷的路易·艾黎推动下,1984年克市与甘肃省结为友城(Sister City);2006年与武汉市缔结友城关系(Sister City);2015年又与深圳市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friendly exchange relations)。

(二)达尼丁(Dunedin

达尼丁(Dunedin)位于新西兰南岛东南海岸,依托奥塔哥海港沿岸而建,城市主城区扩展至奥塔哥平原,东侧毗邻奥塔哥半岛,是奥塔哥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达尼丁是奥塔哥大区政府(Otago Regional Council, ORC)的所在地。市域面积约3,3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2万 人(2024年数据),是新西兰南岛第二大城市。

1848年,苏格兰自由教会移民在此定居,建立达尼丁。19世纪60年代因奥塔哥淘金热兴盛,达尼丁一度成为新西兰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城市。

达尼丁市经济多元化发展,支柱产业涵盖教育、科研、医疗健康、旅游、创意文化、制造业及农业加工等领域。2024年GDP约为85亿新西兰元,占奥塔哥大区GDP的46.3%,占新西兰总GDP的2.0%。

高等教育与科研是城市经济的核心动力,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和奥塔哥理工学院(Otago Polytechnic)吸引大量国内外学生,同时推动科研创新,带动住宿、餐饮、科技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医疗健康产业包括公立医院、私营诊所及养老康复服务,为当地就业和经济提供稳定支撑。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乳制品、印刷和木材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部分产品面向出口市场。旅游和文化产业是城市另一大支柱,达尼丁以历史建筑、奥塔哥半岛生态旅游、皇家信天翁及黄眼企鹅观光,以及各类艺术节和文化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酒店、餐饮和服务业发展。创意与文化产业涵盖艺术、设计、音乐、出版等领域,“文学之都”以及仓库艺术区等文化空间推动文创经济活力。科技与信息服务产业主要依托大学和科技孵化平台,包括软件开发、IT服务及创新创业项目。邻近地区的农牧业产品加工也是重要经济组成部分,依托奥塔哥平原,乳制品和肉类加工占据主导。

达尼丁于1994年与上海建立姐妹城市(Sister City)关系;2015年与中国青岛建立友好城市(Friendship City)关系。

(三)纳尔逊(Nelson

         纳尔逊(Nelson)是单一辖区(unitary authority,即兼具地区议会和市议会职能),位于南岛北部,地处新西兰地理中心。北隔塔斯曼湾和库克海峡,与首都惠灵顿隔海相望。全市面积约4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8万人(2024年数据),其中大多数为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移民后裔(约占78%),毛利人口约占11%,亚裔约占8%。

         纳尔逊是新西兰最古老的城市,1858年经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宪章,成为新西兰首座正式设立的城市。城市以纪念英国著名海军上将纳尔逊勋爵(Horatio Nelson)而命名。纳尔逊的发展见证了新西兰早期殖民、贸易和城市化的历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与象征意义。

         纳尔逊市经济以多元产业为支撑,被称为地区的“五大支柱产业”:

         1.旅游业:依托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Abel Tasman National Park)、纳尔逊湖国家公园(Nelson Lakes National Park)等自然景区,以及阳光充足的气候条件,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林业与木材加工:Nelson–Tasman是新西兰主要的林业中心之一,木材及木制品加工规模大,出口量居全国前列。

         3.渔业与水产养殖:纳尔逊拥有全国最大的渔港——Port Nelson,聚集了Sealord等大型渔业企业,是新西兰水产捕捞、养殖、加工和出口的核心基地。

         4.园艺与农业:盛产苹果、梨、猕猴桃、葡萄和啤酒花。尤其是葡萄酒和啤酒产业,以精品化、特色化在新西兰具有独特地位。

         5.畜牧业:在周边地区仍具规模,以奶制品和肉类出口为主。

         此外,纳尔逊还是南岛北部的区域交通和服务枢纽。纳尔逊机场是新西兰最繁忙的地区机场之一,食品加工、海运物流、现代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在当地均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市政府积极推动蓝色经济(Blue Economy)、生物科技、创新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多元化,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纳尔逊以精美的工艺美术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闻名全国,被誉为“新西兰艺术与手工艺之都”。每年举办的Nelson Arts Festival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涵盖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及手工艺展览,充分展示当地丰富的文化创意资源。城市气候温和,年均日照超过2,400小时,阳光充足,环境宜人,成为南岛北部最适宜居住和创作的城市之一。

         在教育方面,纳尔逊马尔堡理工学院(NMIT) 是区域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心,提供水产养殖、园艺、旅游、葡萄酒酿造、航运及商业管理等特色课程,为Nelson–Tasman地区培养专业技术和创新人才。市区基础教育资源完善,涵盖公立和私立学校,是南岛北部教育的重要枢纽,为本地及周边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纳尔逊市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于1995年与湖北省黄石市结为姐妹城市(Sister City);2014年与广东省阳江市结为姐妹城市(Sister City)。

(四)皇后镇(Queenstown

皇后镇位于新西兰南岛中部奥塔哥地区的瓦卡蒂普湖(Lake Wakatipu)畔,四周群山环绕,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户外活动而闻名,是新西兰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和度假胜地。其市区(Queenstown Central)面积约为28.36平方公里,所在的皇后镇-湖区(Queenstown-Lakes District)总面积为8,704.9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52,900人(2024年数据)。

1860年,欧洲移民在此开垦农场;1862年箭河发现黄金,吸引了大批淘金者,城镇迅速兴起,并以维多利亚女王之名定名“皇后镇”。此后,皇后镇逐渐由淘金小镇转型为以旅游为核心的国际化城市。

皇后镇的经济以旅游业为核心驱动力,占地区GDP的28.2%。每年约有200万人次游客到访,带动了住宿、餐饮、零售、交通和会展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依托“冒险之都”的美誉,当地形成了以滑雪、蹦极、喷射快艇、滑翔伞、山地自行车和高空跳伞等为代表的户外探险经济体系。

此外,皇后镇的葡萄酒产业也享誉世界,位于全球最南端的葡萄酒产区——中奥塔哥(Central Otago),盛产优质黑皮诺(Pinot Noir),推动了葡萄种植、酒庄旅游与出口贸易的结合。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国际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与高端生活服务业快速发展。皇后镇逐渐成为新西兰乃至南太平洋地区的高端度假、投资与居住中心。其房地产市场活跃,吸引了全球投资者和移民。

然而,对旅游业的高度依赖也带来挑战,包括基础设施承压、住房短缺、生活成本上升等。为此,当地政府正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鼓励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如教育培训、影视制作、数字创意产业及会展经济,以增强经济韧性和可持续性。

皇后镇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魔戒三部曲》和《霍比特人》等大片的重要取景地,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知名度,跻身全球影视外景地市场。影视拍摄产业逐渐发展为城市经济多元化的重要补充。

2014年皇后镇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结为友好城市(Friendship City)。

(五)因弗卡吉尔(Invercargill

因弗卡吉尔(Invercargill)是新西兰最南端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南的行政中心,隶属南地大区(Southland Region),是市议会(Invercargill City Council)和区议会(Southland Regional Council / Environment Southland)所在地,是全区的政治、经济与服务中心。市域面积约4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8万人(2023年数据),以欧洲裔(主要是苏格兰、英格兰移民后裔)为主,占比超过80%;毛利人口约占15%;亚裔及太平洋岛裔比例近年来逐渐上升。

因弗卡吉尔建于1856年,由苏格兰移民建立,城市建筑和文化中保留了鲜明的苏格兰风格。1859年设立市政机构,1930年升格为市。

因弗卡吉尔的经济以初级产业与加工业为基础,近年来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1. 农业与畜牧业:乳制品、羊肉和羊毛是核心产业,南地被誉为“新西兰的奶仓”。

         2. 渔业与水产加工:布拉夫港(Port of Bluff)是新西兰最南端深水港,支撑本地及远洋渔业出口。南地及周边海域资源丰富,主要捕捞品种包括蓝鳕鱼(Blue cod)、布拉夫生蚝(Bluff oysters)、龙虾(Rock lobster/Crayfish)以及南极牙鱼(Antarctic toothfish, Dissostichus mawsoni),形成了完善的水产加工与出口体系,是因弗卡吉尔经济的重要支柱。

         3. 林业和木材加工在区域经济中具有一定地位。

         4. 制造业与工程业:涵盖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与维修、铝业及相关制造产业,为区域经济提供就业和技术支持。

         5.教育与培训:南方理工学院(Souther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IT)是全国知名高等教育机构,以“零学费政策(Zero Fees Scheme)”吸引大量国内外学生,为南地地区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人才。

         6.旅游业:因弗卡吉尔是通往布拉夫港(Bluff)、斯图尔特岛(Stewart Island)及峡湾国家公园(Fiordland National Park)的重要门户,旅游服务业迅速发展。

         因弗卡吉尔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于2013年11月与江苏省宿迁市建立姐妹城市(Sister City)关系。

(六)布莱尼姆(Blenheim

布莱尼姆位于南岛东北部的马尔堡地区,坐落在马尔堡平原北端,靠近库克海峡。市区面积约5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9,600人(2024年数据),是马尔堡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和主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交通便利,通过公路、铁路与皮克顿、尼尔森及南岛其他城市相连,同时依托皮克顿港发展海上运输,是南岛北部的重要物流枢纽。

布莱尼姆是马尔堡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政治格局由马尔堡地区议会(Marlborough District Council)主导,该议会是新西兰的“单一地方政府”(unitary authority),既履行地方议会职能,又承担区域规划、环境管理和资源分配等职责。

布莱尼姆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由欧洲移民建立,逐渐发展成为马尔堡地区的行政和商业中心。早期城市发展以农业和园艺为基础,随着葡萄种植和酿酒业的兴起,布莱尼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并在区域内产生了显著影响力。

布莱尼姆经济以葡萄酒产业为核心,是新西兰顶级葡萄酒产区之一。同时,当地农业(包括蔬菜、果树、羊肉和乳制品)、旅游业、物流与运输、轻工业及服务业共同推动了经济多元化发展。旅游方面,布莱尼姆作为马尔堡葡萄酒之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酒庄参观、品酒,并参加每年二月第二个星期六举办的新西兰历史最悠久的马尔堡葡萄酒与美食节(Marlborough Wine & Food Festival)。工业与服务业方面,包括葡萄酒加工设备、食品加工、包装以及部分建筑材料制造,为当地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使布莱尼姆形成稳健且充满活力的经济结构。

布莱尼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虽然尚未与中国城市建立正式友好城市关系,但马尔堡地区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于2017年建立了姐妹区域合作关系(Sister Region Relationship),双方在葡萄酒咨询、技术和教育等领域开展交流。

(七)提马鲁(Timaru

蒂玛鲁(Timaru)位于新西兰南岛东海岸,隶属坎特伯雷大区,是南坎特伯雷地区的行政、经济和交通中心。蒂玛鲁市区面积约33.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9,000人(2024年数据);若包括周边城镇在内的蒂玛鲁区(Timaru District),总面积约2,374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0人。城市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既紧邻南岛农业腹地,又拥有优良港口和便捷的公路、铁路网络,南坎特伯雷地区的交通与物流枢纽,是南岛南北交通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

         蒂玛鲁由蒂玛鲁区议会(Timaru District Council)负责地方治理,市长为行政首长。区议会主要负责城市与社区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及本地环境事务。与此同时,蒂玛鲁区属于坎特伯雷大区的一部分,区域性事务如水资源管理、区域交通和环境政策由坎特伯雷大区议会(Environment Canterbury)统筹。

         蒂玛鲁是新西兰南岛的重要经济中心,产业基础雄厚,具有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农业与食品加工:依托肥沃的坎特伯雷平原,蒂玛鲁是新西兰主要的粮食、乳制品和肉类产区之一。多家国际知名食品加工和出口企业在此设有工厂,为本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2.港口与物流:蒂玛鲁港(Port of Timaru)是南岛主要深水港之一,具备处理大宗农产品、乳制品、肉类和林产品出口的能力,物流产业发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3.制造业与建筑业:机械设备、建材及相关制造业基础扎实,满足本地及周边地区发展需求。

         4.旅游业与服务业:依托卡罗琳湾、历史文化建筑及毗邻麦肯齐湖区和库克山国家公园等优势,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

         蒂玛鲁区内拥有多所优质中小学及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Ara Institute of Canterbury, Timaru Campus),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

         提马鲁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于1999年与山东省威海市建立姐妹城市(Sister City)关系。

(八)格雷茅斯(Greymouth

格雷茅斯位于南岛西海岸,塔斯曼海沿岸,是西海岸大区(West Coast Region)的行政、经济和交通中心。市区面积约27.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500人(2023年数据);其所在的格雷区(Grey District),总面积约3,474平方公里,人口约14,000人(2023年数据)。格雷茅斯地处格雷河(Grey River)入海口,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海岸地区的重要城市。格雷茅斯也是西海岸地区的交通和物流枢纽,拥有重要的港口设施。

格雷茅斯由格雷区议会(Grey District Council)负责地方治理,市长为行政首长。区议会主要负责城市与社区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及本地环境事务。格雷茅斯及周边地区隶属于西海岸大区(West Coast Region),区域性事务如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区域交通规划由西海岸大区议会(West Coast Regional Council)统筹管理。

格雷茅斯因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而迅速发展,成为西海岸黄金开采的主要城镇之一;19世纪后期,随着黄金资源逐渐枯竭,煤矿开采和林业成为主要支柱产业。格雷茅斯凭借格雷河(Grey River)交通优势,煤炭、木材及相关工业出口量增加,逐渐发展成为西海岸地区的重要港口和工业中心。

21世纪,随着传统矿业和林业的比重下降,旅游业、渔业及食品加工业(如啤酒酿造,Monteith’sBrewery总部位于格雷茅斯)成为新的增长点。格雷茅斯逐渐发展成为通往西海岸冰川(福克斯冰川、弗朗茨约瑟夫冰川)、帕帕罗亚国家公园(Paparoa National Park)和亚瑟山口(Arthur’sPass)的门户城市,实现产业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